学院与社会美育如何对接?中国美院美教系课程成果展展出

凯迪网   2023-05-15 22:39:01

5月10日,“城市之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级社会美育工作室工作成果展在杭州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硅谷书房举办。


(资料图)

展览现场

作品:何以为家

“城市之地”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级社会美育工作室的工作展,同时也是《艺术形态与介入策略》课程的成果展。参展艺术家包括:蔡琰、陈佳玲、陈添、程心一、冯佳怡、贡怀远、黄艺、刘丰源、刘奇安、马牧男、欧阳良浩、滕夏懿、王杼颖、吴美琪、徐慧杰、徐龙昊、张东正、张若凡、张馨月、赵爱园、周一诺、邹安琪等。

作品:《蛹》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此次展览即以此为基点,以杭州“城市之地”作为主题,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强调生活,以杭州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活为线索,通过社会调研,发掘和提炼城市生活的真问题,并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魅力和特色,体现了青年艺术家的感知力;第二个维度则从社会美育出发,通过作品的制作和展示来呈现人与城市的有效联结,促进社会大众对生活、生长的理解与思考。

作品 :蟋蟀格斗

《艺术形态与介入策略》是美术教育系社会美育工作室的核心专业课程,探究当代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呈现与差异性,也致力于明确艺术教育形态和价值取向,凝聚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以此来凸显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全新角色和作用。

战棋涂装社会美育调研——以杭州某战棋俱乐部为例

此次展览主题丰富,包括“三墩里——三墩老街代表性店铺调研”,“杭州西湖文创产品设计”, “战棋涂装社会美育调研——以杭州某战棋俱乐部为例”,“盲道体验”,“花艺与自然艺术”,“何以为家”,“下次一定能中”,“指尖圆舞曲——当代女性美甲艺术研究”, “网红打卡+艺术”, “幻想人设与OC(Original Character)文化的调研与尝试”,“人与蛇”, “蟋蟀格斗”,“蛹”,“燃烬与另一个牢笼”,“仿国画工作室场景搭建”等,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一系列介入策略中真题真做,可谓对“城市之地”的一种呈现和展示,也展现了同学们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展览作品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管理与教育学院新的一次带学生到社会上做展,指导老师李勇说,“这也是学院与社会对接的一次拉练,一定会在学生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对他们深入创作和布展会有较大的提高。”

展览邀请了作品《何以为家》的主人公来到开幕现场,在电魂自在里空间的门口广场摆摊,与参展人和观众互动,现场品尝炒粉、炒面。

合影

参展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三墩里 ---三墩老街代表性店铺调研

成员:陈佳玲 冯佳怡

调研及作品说明: 拆旧建新,新城崛起,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往往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的更替而感到习以为常,习以为常到不再对老城区的逐渐拆除和消失产生抗拒和疑惑的必要,但是老城区往往作为一种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我们想要以三墩老街为对象,探索这些深居老城区的原住民们如何应对及适应快节奏的城市变迁,以及三墩网红咖啡店的出现对独属于是否会对老城区的市井文化有着留存作用,及其是否带动了人们对原有的老街的关注度等等的一系列的提问,希望以此记录下老城区的历史和和文化的片段,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回忆起年少时代的生活和情感并且对于城市文化传承产生独属于自己的思考。

作品名称:杭州西湖文创产品设计

成员:邹安琪

调研及作品说明: 为了解设计文创产品的过程,以杭州西湖周边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对象有——浙江省博物馆,西湖周边景点,钱王祠等地方,收集素材和调研景点的人文情怀,找到设计灵感和痛点,对现有文创产品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并以此最终产出设计方案思路和草图。

作品展成主要以文本内容和设计方案作为展出主要形式。

作品名称:战棋涂装社会美育调研——以杭州某战棋俱乐部为例

成员:刘丰源,张若凡

调研及作品说明: 我们以战棋涂装中的社会美育性质为调研目标,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跟踪调研,切身体会的方式了解和参与了某战棋俱乐部的棋子涂装这一带有美学性质的社会行为,最终获得了大概的群体画像,并通过手绘插图和手工制作棋子和模型,整理调研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其独特的乐趣和蕴藏其中的美育性质。

在早期我们通过关系开始和俱乐部会员接触,然后跟随他们进入俱乐部开始体验战棋的玩法,调研俱乐部内部氛围,同时开始棋子涂装的自主尝试。并在关系逐渐熟络后进入内部交流群,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描绘群体画像,之后开始针对单一个体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细节。在获取大量信息后我们开始着手展现自己参与这次调研产出的成果,最终我们通过平面的插图,调研报告和立体的模型以双重表现手法展现了调研成果。

作品名称:盲道体验

成员:张东正

调研及作品说明: 根据盲人协会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杭州约有 6.5 万的视觉障碍人士。盲道对于盲人而言代表的是安全路,也有人说盲道是“城市文明的目光”。但这个帮助引导盲人行动的道路,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深入了解这种状况,亲手尝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我调研的主要方向。这件作品在于让人们亲自体验盲道行走,感受盲人出行的不易,在生活中对盲道问题有所关注,改善盲人出行的条件。

作品名称 :花艺与自然艺术

成员:马牧男

调研及作品说明: 对于这次的花艺调研,我选择从花艺工作室、花艺品牌门店的调研入手,具体门店为绿洲花艺工作室。结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花艺门店的选址,要求,工作室环境设计,花艺商业价值,运营方式并且体验了花艺制作,发现花艺制作与我所在的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很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造型的美观,让我对花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随后我又参观当地相关展览以及当地花木园林,让我对花艺与空间情感以及自然加以思考,花布只能与人对话,还能与空间对话,从空白到丰满,从一个想法到实现,一个场景一个空间的陈列,也能表达出人的情感,人的情绪阳光洒下来,园林里留下花的影子,无论生活多么的进步,高科技多么的发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热情和渴望永远不会减退,这是本能生于自然依存于自然,花依赖四季,影子是光的附属。无木,sanswood 意为无目,我想从大自然汲取灵感,将艺术融入到日常利用花影为简单的生活赋予画面的生命力。

作品名称:何以为家

成员:陈添、刘奇安、黄艺

调研及作品说明: 作品聚焦于杭州市转塘镇的流动商贩群体,以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为研究对象。这些商贩是生活在这个陌生城市的"他乡人"。通过社会田野的方法,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奋斗、坚韧、困惑和善良等真实状态。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远离家乡,不断经历颠沛流离,我们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生活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获得对社会社区的更深刻理解。同时,我们试图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结合美育,深入调研与这一群体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了解了地方政府政策、家庭情况、社会情况以及个人特征,具体展现了外出务工的流动人群在大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和现状。本次创作以杭州市转塘镇的"炒粉家族"为对象,深入调研他们的流动小摊生活、流动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同时,该作品还展现了流动摊主在社会上的定位以及流动摊主背后的故事,使本次田野调查更加生动具体,以清晰呈现外出务工的流动小摊在大城市的生活状况和现状。

作品以沉浸式剧场呈现该群体生活的复杂性,从家庭、工作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通过声、光、影完美融合的场景体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作品名称:《下次一定能中》《懂得都懂》

成员:蔡琰,欧阳良浩

调研及作品说明: 本次调研的主题为娃圈和潮玩,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索作为小众文文化圈子内,娃与人的关系,人与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各种圈内市场现象。最终生成了两个主要的作品,一个以扭蛋机作为圈内的“抽盲盒”“抽选”的心理映射的载体。一个为圈内关于市场现象的群众言论的收集和整理,以纸条的形式流淌而下。

作品名称:《指尖圆舞曲——当代女性美甲艺术研究》

成员:蒲晨昕

调研及作品说明: 当代女性美甲艺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个性化妆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美容和时尚的象征,更是一种表达和展示个人特点的方式。用社会调研的方式,从周边美甲行业了解,从身边美甲受众的角度分析美甲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形式特征,并结合专业知识,通过绘画、自己参与设计等方式展现。

作品名称:《打卡》

成员:徐慧杰

调研及作品说明: 以“网红打卡➕艺术”为主题,以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为路径对该现象进行深入调研。作品的创作思路来源于近年独有的一个现象--网红打卡。网红打卡艺术展,目迷五色,作品选取其中的一种极端模式,塑造空洞,虚无,庞大,精致的情境。

作品名称:幻想人设与oc文化的调研与尝试

成员:赵爱园、周一诺

调研及作品说明: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相关爱好者采访,主要以微博,LOFTER,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展开。我们最终集齐10个不同的虚拟形象,并对其进行渐变映射,曲线等处理,致敬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以模仿摄影棚顶形式进行展出。我们的意义在于直观的展示不同人由于自己喜好审美而创造的出的自己的oc(Original Character)

作品名称:《人与蛇》

成员:徐龙昊

调研及作品说明: 媒介输出采取具象写实绘画结合装置来呈现一个立体的空间,蛇与人度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光,从人类诞生之初便纠缠在了一起。以人与蛇的关系发展划成圆形的阶段,表现出人和蛇应当是怎样的关系。

作品名称:蟋蟀格斗

成员:贡怀远

调研及作品说明: 帆布3*4、拼装架、帆布30*40、蛐蛐罐、蛐蛐标本、小木桶、面具时空穿越蛐蛐来到了古罗马斗兽场激烈博弈,像初次登月一样振奋人心。

作品名称:《蛹》

成员:滕夏懿

调研及作品说明: 随社会压力的增大,异宠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本次调研是基于自身的爱好出发,立足杭 州,以饲养收藏甲虫为例,从而研究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对于甲虫文化少有调研,而本次研 究,本人身为“圈内”人士,通过对其他异宠爱好者,自然博物馆以及众多收藏展成空间的社会调 研,结合自身经历,发现异宠以及甲虫圈内甚至自然科普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同时将甲虫文化的 现状,爱好者故事等发展现状提炼,试图以爱好者与艺术家的形式结合,打破传统说教式科普以及 人们对异宠的传统印象,并且展开一系列昆虫“记画’,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 ,重新认识甲虫和新建一种科普式美育的观念。

作品名称:燃烬与另一个牢笼

成员:王杼颖

调研及作品说明: 人在获得他人所肯定的“自我"后就无法躲在群体之中,"我"变成了一个赤裸的,原始的“我",人开始对内剥削自我,走向过度的积极,不允许自己停下,追求功绩的理想自我,缺少对所热爱的思考,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完美的功绩社会,而是规训社会与功绩社会的融合产物。规训着"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自我价值,规训着要成为强者和人们所定义的美的、好的样子。

以自己的经历转化为情绪的表达,让一切可以有时间慢下来,让感知力回溯。用最真实而平凡的视角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成长中的情绪变化。可以有人追求稳定,也可以有人脱离出来反省和认识自我,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并一直专注下去。

这次展出的作品虽然看上去像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虚构人物,但这些虚构人物无一例外指向了作者本身的经历,一些遇上的在这个年龄段看起来跌宕起伏的事情转化为自己虚构人物的故事:就像蛾女一开始的想要成为众人喜欢的样子而把热爱与索取关注混淆,人气不断上涨而麻痹自我,最后从塔顶坠落,也许她会憎恨那把她推下去的人们吧,但事情已经久远了,很难有当时的感受了。不过当时画下了和左边蛾女相似的一张画,也是朱砂痣流淌而下,但到这张画时流淌的朱砂早已干涸,都是双手做祈祷样。是一封道别信。

九张绘本的原板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时间的转化,放出来是为了体现这一段时间的思考与不同。

作品名称:仿国画工作室场景搭建

成员:程心一、吴美琪

调研及作品说明: 我组为探究传统书画在当代市场中的形态,深入调查了一间新兴国画工作室,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劳作,从风格,内容,消费对象等多方面深入了解传统书画作为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程,最终我们通过在展陈空间模拟该工作室环境,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便于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调研地点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文榜单